中醫針灸穴位治療三叉神經痛/顏面神經失調面癱
中醫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和顏面神經失調(面癱)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來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減輕疼痛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。以下是針對這兩種病症的針灸治療方法及常用穴位介紹。
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
常用穴位
合谷 (LI4)
位置:位於手背,第二掌骨中點偏橈側。
作用:通經活絡、止痛。
陽白 (GB14)
位置:額頭,瞳孔直上1寸。
作用:通經活絡、止痛。
太陽 (EX-HN5)
位置:眉梢與外眼角之間,向後約一寸的凹陷處。
作用:疏風止痛。
頰車 (ST6)
位置:下頜角前方,當咀嚼時顯著凹陷處。
作用:通經活絡、止痛。
下關 (ST7)
位置:耳屏前方,顴弓下緣凹陷處。
作用:通經活絡、止痛。
針灸方法
刺法:輕刺,留針20-30分鐘,每天或隔天治療一次,10次為一療程。
艾灸:在針刺後對上述穴位進行艾灸,以增強療效。
針灸治療顏面神經失調(面癱)
常用穴位
合谷 (LI4)
位置:手背,第二掌骨中點偏橈側。
作用:通經活絡、止痛。
迎香 (LI20)
位置:鼻翼外緣中點,鼻唇溝中。
作用:通經活絡、疏風散寒。
顴髎 (SI18)
位置:顴骨下緣凹陷處。
作用:疏風通絡、止痛。
陽白 (GB14)
位置:額頭,瞳孔直上1寸。
作用:通經活絡、止痛。
翳風 (SJ17)
位置:耳垂後方,乳突前緣凹陷處。
作用:疏風通絡、止痛。
頰車 (ST6)
位置:下頜角前方,當咀嚼時顯著凹陷處。
作用:通經活絡、止痛。
下關 (ST7)
位置:耳屏前方,顴弓下緣凹陷處。
作用:通經活絡、止痛。
針灸方法
刺法:輕刺,留針20-30分鐘,每天或隔天治療一次,10次為一療程。
艾灸:可在針刺後對上述穴位進行艾灸,以增強療效。
中醫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和顏面神經失調(面癱)具有良好的療效。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,針灸可以有效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減輕疼痛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。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針灸治療,可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。